医药猎头谈2018年药品市场规模将至近2万亿
来源: 浏览:1967次发布时间:2018-01-05
据1药才猎头顾问了解,2000年国务院医改办出台《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医药应“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统一上交、合理返还”,为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启幕。
2009年“新医改”则提出: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此后,相关政策持续推进,“医药分开”逐步执行。
“十九大”报告则提出,要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这意味着,医药分开将持续推进,医药零售渠道调整势成必然。
当下,政策对处方外流的主要引导方向是零售药店。如2016年医改任务清单指出,禁止医院限制处方外流,患者可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
到今年的医改任务清单,细节略有变化。拟试行零售药店分级管理,鼓励连锁药店发展,探索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这意味着政策对于药店如何承接处方外流有了更加明晰的方向,在处方来源、医保支付方面予以了支持。
另外,去年末发布的“互联网+人社”政策指出,人社部将开放社保卡支付结算接口,支持与各类社会支付渠道的应用集成。建设统一、开放的医保结算接口,支持相关机构开展网上购药等应用。这意味着医药电商也成为了处方外流的备选方案之一。
除了医药分开之外,公立医院严控药占比、零加成政策,以及流通整治也推动了处方加速向院外流转。
从数据上看,2015年我国公立医院总收入为2.08万亿元,药占比为36.2%,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国务院医改办要求,2017年9月底,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同时2017年前四批200个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总体降到30%左右。严控药占比之后,药房将从医院的利润中心转化为成本中心,推动医院逐步将药房剥离。
“两票制+营改增+流通整治”下,药品流通渠道被压缩,流通过程更加透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依附于药品流通的利益输送,为医院让渡处方药销售提供了契机。
另外应该注意的是,在破除以药养医的过程中,财政补贴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为医院疏解了零加成之后的资金压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则解决了医生收入的问题。
综合来看,基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流通整治,医药分开已经是大势所趋,在配套政策和解决方案明晰之前,行业将在政策推动下进行缓慢适应和尝试,为全面迎接医药分开探路。
零售药店是处方外流最大受益者
在迎接处方外流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包括DTP药房、药房托管、零售药店院边店、互联网+医药新零售模式、药店+诊所、院外处方流转平台等。以下我们将对其中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上海医药在华东、华北地区拥有40多家DTP药房。11月15日,上海医药发布公告称,预计将以5.57亿美元收购康德乐在华业务,其中一块重要的资产就是其DTP药房。康德乐在华拥有30家DTP药房,单店销售额在2000万元,是普通零售药房的40倍,其年度营收在6-7亿元左右。上海医药拿下康德乐之后,将成为国内拥有DTP药房数量最多,DTP网络覆盖最广的企业,后续发力空间巨大。
药房托管,是指医疗机构通过契约形式,在药房所有权不发生变化和国家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各项优惠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将药品销售活动交由有合法经营资格,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风险的医药企业进行有偿的经营和管理,明晰医院药房所有者、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药品经营模式。
目前国内做药房托管的企业以医院为主导,医药流通企业承办居多,包括暨南大学顺德医院与广州医药的合作、武汉多家医院与国控、金马等公司的合作等。
由于未能完全破除医院和托管药房之间的利益关系,且存在托管费用过高等问题,目前托管药房模式正遭遇尴尬境地,行业非议之声不绝。
院边店严格来说并非处方外流的承接方式,不过在处方外流的背景下,院边店以其地理位置优势将优先享受处方外流的红利,开拓院边店,亦成为了处方外流趋势下的热门投资方向。
互联网+医药新零售主要指的是医药O2O模式,包括阿里健康O2O联盟、京东到家、好药师、叮当快药、快方送药等。一些生鲜外卖平台也在切入医药健康市场,是重要的参与者。医药新零售满足了患者便捷购药、送药到家的服务需求,但目前主要品类还是集中于非处方药和健康产品,处方来源是重要的限制因素。
药店+诊所模式指的是在药店内设诊所,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和慢病续方。中医坐堂+药店是此类模式的典型,原因在于中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吸引客流的重要方式。在互联网医疗发展起来之后,形成了远程诊疗+药店的模式,包括微医药诊店、微问诊等,其充分利用了医疗资源,为居民提供了轻问诊和电子处方,目前正在各地推行开来。
院外处方流转平台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模式,其实现方式是第三方公司搭建平台,为医疗机构和药店提供信息化、患者管理、数据管理等服务。目前国内有微信、易复诊、医方达等公司在做此类项目,试点地区包括广东、哈尔滨、广西等。
综合来看,零售药店尤其是连锁零售药店是处方外流的最大获益者。原因在于:零售药店拥有非常好的业务基础,能够有序承接患者对药品和药事服务的需求;其次是国内零售药店覆盖率较高,可顺势成为居民购药的首选;其三是在信息化工具、处方流转平台等助力下,零售药店的竞争力正在得到加强,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多样化、精准的医药和健康管理服务。
展望:2018年处方外流规模将至1600亿
从全球经验看,医药分家是必然趋势。美国实行较为彻底的医药分家,约有60-70%的药品通过非医院渠道销售(药店、PBM邮购);日本实行医药分家40余年,目前70%左右的处方药在院外渠道销售。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为我们测算国内处方外流规模提供了一定参考。
目前,我国药品市场以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为主,零售药店为辅,其他渠道占比较少。据米内网数据,2016年我国药品市场规模约1.5万亿,同比增长8.3%。医院渠道合计占比77.4%,药店渠道仅占药品市场的22.2%,网上药店仅占药品市场0.3%。
如果药品市场规模保持8-9%左右的增速,那么预计2018年药品市场规模将至1.76万亿。若30%左右的药品在院外渠道销售,则意味着院外渠道将至5300亿左右。扣除院外渠道的自然增长,处方外流的规模是1300亿左右。
当然,也可由医院药占比下降的规模来计算处方外流的规模。据国家卫计委统计年鉴,2015年公立医院总收入为20843亿元,药占比为36.2%。若公立医院收入保持8-9%的年均增速,则2018年总收入将至2.66万亿左右,药占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药品收入为9629亿元,若药占比控制到30%,则有约1650亿的处方将流出。
以上计算表明,到2018年,处方外流将为院外市场带去1300或1650亿以上的增量。出于审慎考虑,将目标值调低,则2018年处方外流规模至少将至1000亿以上。
以上分析了处方外流可能为院外市场带来的增量,在具体落地的过程中,处方外流需迈过一系列门槛,包括:处方来源、患者意愿、医保对接、服务能力、信息管理等问题。
另外处方外流也将考验相关方的服务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如零售药店,执业药师的数量和服务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其承接处方的能力,处方信息、患者信息的管理,对于信息化能力不强的企业也是一种挑战。
在处方外流趋势下,围绕药店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区域零售药店的并购整合、医药新零售、B2B医药电商将出现投资机会。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认为,处方外流是大势所趋,新特药、慢病长期用药将首先从医疗机构流出,零售院边店、DTP药店是主要受益方;在承接处方外流过程中,相关方应优化经营结构、培育服务能力,适应医保控费和患者需求。处方外流,将培育医药零售的新蓝海。1药才猎头顾问整理。